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

摘錄「好走」一書中所提到的『四聖諦』


四聖諦
        第一個聖諦「苦諦」很容易明白。簡單地說,就是-生而為人大不易。第一個聖諦說的是,人生多苦。「生是苦,老是苦,病是苦;悲傷、慟哭、傷痛、哀悼,絕望皆是苦;貪瞋癡是苦,斷離愛欲也是苦,欲望受挫也苦……」走向真理的第一步,就是在當下體驗本然。就是現在,從這裡開始。我們受苦,因為作繭自縛。我們受苦,因為我們孤單地躲在自己所構作的界限背後。心智自我使盡了所有伎倆,就是不讓我們意識到這個真相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聖諦是集諦,關於苦之根源的真諦。我們已經認識到,發展出心智自我,是人類心識開展的正常而必然的階段。然而,我們每個人終究要跨越或拋開這個階段,讓心識往更高深的層次開展。心智自我的層次,如我們所知道的,很容易成為我們受困迷失的所在。
苦的根源,在於相信個我的真實不妄。自我的欲望,不論愛或憎,是人類受苦的原因。欲望不僅強化了心智自我對自身真實不妄的信念,也造成了它的痛苦。苦的根源,就在這個念頭裡:「我是獨立自主的。」

        很多人都知道苦諦說的是什麼,但卻從來沒有進入到第二層的認識,也就是集諦。要是苦難昂起頭惡狠狠地睨視我們,我們通常可以擺脫自己所以為的苦因。我們可以快活地遊走在生活的表象,也就真的數十年過去,而不覺得人生有什麼苦。直到罹患末期病症,或者堅定地潛心修行,才會體悟到苦海無邊,這時我們才真的開始覺醒。

        在我們看清楚自己向來所認同的個我,根本上是個虛妄不實的那一刻,我們就開始體悟到第二聖諦。從這裡,我們開始回歸存有的核心,進入了重新融入存有本源的過程;從這裡,我們開始發覺,人為了維繫虛妄的自我感的造作努力,正是受苦的根源。體認第二聖諦之後,我們開始願意藉由專注力進入真相。我們還是在掙扎、在抗拒,但這一次的抗拒和下一次的掙扎之間總會有間隙,洞見就出現在這些間隙的時刻。此時,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受苦的實相,我們會看見的不是別的,就僅僅是意念的本質。我們會開始看穿凡夫心,凡夫心一旦被看穿,存有之光就會從被洞中透射進來。這就是正念的開端,也是臣服於靈性的開端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聖諦是滅諦,苦的滅斷。滅諦意指:「徹底滅斷渴欲(心的攀緣執著),拋卻之,棄絕之,從中解脫,與之斷離。」從佛家來說,這就是所謂的無我。從基督教來看,即「活在基督奧體之中」。滅諦描述了臣服於靈性的威力。

         於是我們開始活在真相之中,開始臣服於存有本源的大能,靈性開始傾注於自我感,協助我們穩固一切「隨緣」的能耐。這樣的臣服,讓我們不再攀緣執著。顯然,問題不在棄絕自我,而在如何探索它,維繫它的能力,消除它的獨大性。探索自我這個作為本身,會把我們從自我拉開,讓覺識從自我移開,超越其上,邁入超個體的向度中。「於是我們發現第三聖諦,滅諦,也就是無為。我們只要放下那為保全自己、鞏固自己所作的努力,當下即是覺境。」就基督教來說,這就是體驗神的旨意,在神的旨意裡歇息:「願主旨意成全。」

        創巴仁波切對這一點有很清楚的闡述:「可是我們不久就領悟到,逕自『放下』,不能長久,我們必須由修行才能達到『隨緣』。…..自我必須像一隻舊鞋一樣,在從苦難到解脫之路上自行磨損。」這就是體悟第四聖諦,道諦,眾苦永盡的道路。第四道諦即是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佛家所謂的八正道,用猶太教的概念來說,就是kiddush hashem,意思是在日常生活裡「聖化上帝的名字」,也意味著「神的工作」。以基督教的概念來看,佛家所謂的八正道說的就是「活在神的同在中」。

        八正道的次第修行,就是時時刻刻修練「神的工作」,一而再地「活在神的同在中」,將反覆地磨損個我感,就像岩石接受永不停歇的海浪拍打沖刷,最後變得光滑圓潤一樣。以這種方式生活,就是從人世之光到存有之光的這個素樸而自然的開展。如此活著,顯現出本性的自然作為與特性。返歸之道即是存有之道。而存有之道是世上每個修道傳統靈修的根基:挑柴運水無非道,行住坐臥皆是禪。這是人出離凡夫心,進入主日(Sabbath)的神聖中背後的動力;因為有這股動力,內在漫不經心、無關緊要的喧囂止息了,留下永不停歇的真言:因為有這股動力,我們把每個當下變得神聖,在有生之年時時刻刻活在神聖的向度,在每一刻、每一口氣裡感恩。

        其實回家的路不難追溯,就像是母親跟著孩子走回床的那條路徑,她會一路看見孩子掉落的東西。假使我們跟著的是一位悟道的覺者,或是已然進入臨死經驗的人的心識,我們也會看見他掉落的玩具,還有鞋子、襪子、褲子、上衣、內衣褲,以及肉身、情緒和意念,最後來到床邊時,抖落一地的是,所有的個我感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